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百四十六章 送东阳马生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待看到落款之时,马周不由身子一震,只见落款之处的印章赫然盖着宋景濂的字样。



    这位赠予序的老者,竟然就是当今帝师,被太祖赞为开国文臣第一的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的宋濂。

    片刻之后,人群之中还是有人认出了两人。



    “这不是翰林院的宋学士吗?!”



    “那个人老先生我见过,是都察院的程大中丞。”


    御史中丞即为前朝御史台之长的称呼,先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中丞便是都察院的右都御史。



    既然被认出来了,程青松和宋濂也不再掩饰身份。

    无论是策论、刑名、墨贴、经义都是可以从书中学到的,当然世家子弟,官宦人家肯定有其优势在,但这个优势只体现在学习过程之中。



    即便是杨清源这个大周最大的关系户,也参加了难度最大的会试,并且以经义,诗词,策论,刑名四科,让原本对此有疑义的主考官钱牧谦心服口服,摘得会试第五名。



    相当于自主招生,但是也参加了特招的笔试和面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所以杨清源并没有被整个文官集团排斥,而是将他视为正常及第的进士后辈。



    科举虽然有其局限性,但是其优越性是无法代替的,为社会下层民众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动摇了门阀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以考试取士,权在国家,考取者无私恩,黜落者无怨恨,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政治的清明。



    相比于所谓的九品中正和举孝廉,科举的公平性不知高了几何!



    所谓九品中正,是以中正官对于地区的人才进行评价,称为中正定品。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即家世、行状和定品。



    家世,就是家庭出身和背景,指被品评人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区区拙作,就送给小友了!”



    马周受到之后手稿之上微微展开,只见其上写着《送东阳马生序》。


    末以《易经》与诸君共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随后老者收笔,在文末盖上了自己的私章,随后将此文原稿遣人送到了马周的手中。


    文章字迹颜筋柳骨,力透纸背,尽显大家之风。


    知制诰其实不能算是一个长期职位,而是一个临时官职,为内阁下属之官,专司撰作诏敕,太祖一朝的诏书,十之八九都出自此人之手。


    无论是世家大族还是寒门黔首,在大周想要中举都不是一件易事,若无潜心苦读的决心,中不了科举。

    此人为大周上一代文坛盟主,开国三大家之一,更是上一次科举的主考官!



    此文写完之后,场内学子皆有感于求学之苦,全场寂静。

    在场之人都安静下来,静听老者诵读。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众多。余只得立侍左右,不得坐,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及书院,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绒嗅,烨然若神人;唯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以贫寒而自轻不如人也。故孟圣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第五百四十六章 送东阳马生 (第2/3页)


懈怠。因此,人多以书借余,吾得以遍观群书。及进学,慕圣贤之道而不可得,又无名师指点,吾尝趋百里外,从乡之贤达执经叩问。”

    “本官和宋大人来此,就是为了看看我大周新人气象,众位须知,我大周取仕,不论地域,不论出身,只看科举之试,若有舞弊之时,无须各位学子举报,本官必查个水落石出。至于所谓的实务能力,在登科之后,自然有的是观政的机会!”



    所谓观政其实就是实习、学习的过程。



    大周的科举在历代之间都算是公平,考试的考场随机编排,试卷之上会糊名,然后有专司誊抄的书吏将试卷重新誊抄,抹去所有字迹,再转呈考官阅卷。


    在评卷完成之后,才会撕开封名,从流程来看已经是相对完善了。



    科举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只取文章。

阅读大理寺卿的江湖日常最新章节 请关注无双小说网(www.buxia.org)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