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3章 故宫旁的二进院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林为民继续审阅堆在办公桌上的稿件,于华新发了两篇稿子给他,都是短篇。



    仔细的看了半天,这小子进步了不少,但这两篇作品感觉还是差了点儿味道。

    不知不觉咱的存款已经突破两万块钱了,明天看房去!



    之前林为民跟周围同事、朋友们说起来想买房子的事,大家都给他留心了。



    不过林为民的要求不低,别看这两年燕京城里卖房子的不少,但没有纠纷、独门独院、地理位置优越的四合院并不多,燕京毕竟是首都,真正好的房子是不愁卖的。


    大家帮着问了一圈,还得是李光复这个老燕京给他找到了一处条件差不多的院子。



    第二天下班,李光复骑着自行车国文社门口,跟林为民汇合,领着他往故宫方向骑去。

    介绍完了周边环境,李光复扣响了四合院巽门的门环。



    “宗老师您好!”开门的是个老者,看上去年过花甲。



    刚才李光复介绍过,这位姓宗,是燕京工业学院的老师。



    点头问了声好,宗老师的表现有些木讷,看来是不善言谈的人。



    进了门,林为民两人发现他家里住了不少人。



    院子是两进的,跟自家那处一进的小院子比起来,这二进的四合院就讲究多了。



    如果用用类比的话,二进四合院基本就是在一进四合院的基础上沿纵向扩展而形成的。



    通常是在东西厢房的南山墙之间加障墙把院子内外区分开,将倒座房分隔在外院,这样形成了二进院。在隔墙的中间开一座二门,二门是一座随墙门。



    宗老师他们家的这处院子将随墙门建成了垂花门,老BJ人喜欢称有垂花门的住宅为“宅门”,二门后在昔日传统社会就是所谓非请莫入的“内宅”了。



    宗老师家里看起来人口众多,常年居住之下,细节处小毛病很多,但总体保持的很不错。



    看完了房子,宗老师把林为民和李光复请进了正房喝茶。



    几人在屋里坐着,宗老师家的小孩子们还会趴在窗户的玻璃上朝屋子里张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风声》已经确定在11月号的《人民文学》上,他过来给林为民送稿费单。



    《风声》是部长篇,全文二十万零三千字。《人民文学》给的稿费标准依然是顶格的千字十二块钱,这一下子林为民又是两千多块钱到手,同事们少不了一顿调侃和羡慕。


    大家看向林为民的眼神带着几分羡慕,手下的作家出了成绩,当责编的也跟着脸上有光啊!



    林为民笑呵呵的跟大家聊着,谢明清走进了办公室。


    等谢明清走后,大家都进入到工作状态。


    林为民将自己的审稿意见详细写了下来,然后给于华写了一封信。


    忙了一天,林为民提早下班了一会儿,他先去邮局取了稿费,然后又把钱存了起来。

    这年头,文学爱好者众多,编辑部每天收到的投稿信都是海量的,如果每个来稿都要回信或者给出详细的意见,编辑们得累死。



    所以大部分编辑部都会附上一张事先打印好、格式统一的退稿信,于华的待遇显然是要比那些来信投稿待遇高多了。

    陆遥可以说是《当代》培养起来的作家,眼下作品有大火的趋势,大家也都为他感到高兴,更为《当代》能够培养出来这样的作家而感到高兴。



    荣世辉感叹道:“不枉为民大老远的跑了一趟陕西啊,这次陆遥是真争气。”

    第93章 故宫旁的二进院 (第1/3页)


    同事们聚在一起讨论着陆遥和《人生》。

    到了故宫附近,两人一拐,骑上了北池子大街,又走不到一分钟,进了胡同。



    胡同很短,尽头是个T字形,院子就在胡同头上。



    李光复和林为民来到院子门前,李光复介绍道:“这院子就挨着故宫,您瞧着斜对过那院子,那是陈仲甫的旧居,现在是《新青年》杂志的编辑部。刚才大街上再往前走还有个院子,袁励准您听说过没有?就‘新华门’上那题字就是他写的,他家的院子就在前面……”


    李光复在进院子之前给林为民详细的介绍了一下周边的环境,主要突出一个名人故居。



    给林老师这样的大作家介绍院子,提地段、提配套就俗了,得有点文化才行。

阅读1980我的文艺时代最新章节 请关注无双小说网(www.buxia.org)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