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3章 林老师把持不住了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为民可以啊,这演讲真是没白去。”办公室里,姚淑芝一脸调侃。



    林为民不解,“咋了?”

    初时在全国各大专院校当中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和关注,其后又由《当代文艺思潮》刊发了修改稿,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影响。



    《新叶》和主办《新叶》的辽东师范学院因此在全国的大学生当中名声大噪。



    《新叶》的名声之大,林为民自然听过,见姚淑芝拿出这本小册子,林为民不禁好奇道:“你从哪弄来的这东西?”


    “我妹妹弄来的呗,她们这帮大学生的消息灵通着呢。”



    姚淑芝说着翻开了《新叶》,指着上面的文章说道:“瞧瞧,这是什么?”

    姚淑芝看向林为民的眼神满是敬佩,这小子真是太能折腾了。



    先是今年第一期推新人新作新风格,再是《文艺报》大发评论,最后还跑到大学校园里鼓弄风潮。



    这一番操作下来,全国的文学爱好者们尽知“先锋文学”的大名,连着《当代》第一期和上面的多位作者都跟着名声大噪。



    几项操作相辅相成,所收获的影响力极其巨大。



    这段时间,《当代》俨然成了大学生心目当中的“文学圣地”。



    林为民看着《新叶》上的文章,嘴角也露出轻快的笑容,折腾了这么长时间,心思总算是没有白费。



    欣赏了几眼《新叶》上面的内容,林为民便将刊物还给姚淑芝,继续给谟言写信。



    《当代》83年第一期所引发的反响是无比巨大的,谟言在其上发表了两篇作品,与马原、于华这两位先锋文学大将受到的待遇一致,但收到的读者反馈和评价却差了很多。



    有尖酸刻薄的读者来信把他的比喻作“带有一种连队小报油墨的芳香”,这个评价让谟言极度受伤,以至于都开始写信给林为民倾吐心声。



    年轻人就是担不起事。



    骂两句就受不了了,林老师这两年挨的骂还少吗?



    光是前段时间《文艺报》上那篇评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尤其是在张建军等学生将林为民当天的演讲内容发表在了燕京师大中文系学生会所创办的《初航》上之后,更引发了燕大《未名湖》、水木《清华园》等多家学生会刊物、T委刊物的转载,逐渐在燕京各大院校中造成一股深远的影响。



    先锋文学的概念,正一点一点的深入燕京各大校园。


    林为民的演讲内容很干涩,甚至是枯燥,不少人甚至没听明白,但是不妨碍大家传播有关于这场演讲的内容。



    越是晦涩难明,越有助于聊天吹逼的自我烘托。


    在这个大学生还是天之骄子的年代,大学生们追逐的新鲜事物很容易成为社会上的潮流,先锋文学乘着这股东风,也在慢慢的渗入越来越多的文学爱好者当中。


    “给你看看这个!”


    这个刊物最有影响力的当属其去年第八期所发表的诗歌专号,后世一提到朦胧诗必然会提到的为朦胧诗定调的评论文章《崛起的诗群》正是首发于这一期刊物上。

    姚淑芝掏出来一本铅印的小册子,纸质粗糙,铅字模糊。



    《新叶》,是由辽东师范学院文学社主办的学生刊物,创办于1979年。

    任何作家到校园里来,所能引发的热潮都无法与诗人的到来相提并论。



    但林为民的到来所引发的轰动却是格外不一样的,当天师大学生来的很多,外校学生同样来了不少。

    第173章 林老师把持不住了 (第1/3页)


    八十年代的燕京大学校园里,诗人横行,学校的布告栏里永远有诗社活动的海报,校园大喇叭里,午晚饭时间都是诗朗诵……

    林为民定睛一看,《如何理解‘先锋文学’——记林为民老师燕师大演讲》”。



    “这是燕京师大《初航》上的那篇文章吧?”



    演讲结束当天请几个学生吃饭的时候,张建军等人提出想把林为民演讲的内容刊发到他们中文系学生会主办的刊物上,林为民欣然同意。


    只是他没想到居然会在远在辽东的大学刊物上看到这篇文章。



    “所以我说你这演讲没白去,连辽东那边的学校都发了伱这篇演讲稿。”

阅读1980我的文艺时代最新章节 请关注无双小说网(www.buxia.org)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