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二十四章 分裂的痕迹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司马光哈哈一笑,扶起范纯仁,道:“自当年洛阳一别,已有十余年未见尧夫矣!”



    “今日重逢,当孚一大白!”

    上一次是熙宁二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以知制诰、同知谏院、判国子监出知河中府。



    其后地方辗转十六七年,于前年再知河中。



    这十几年来,范纯仁从河中至成都,从成都到河州、庆州,然后回到河中。


    就像是来回跑一样!



    看似是回到了原点,实则只有范纯仁知道,他在这些地方都收获了些什么?

    即使这一段的官道宽敞,交通便捷,但他范纯仁却只用了不到七天就抵达了汴京。平均日行百余里,这对一个士大夫来说,确实已经是极限的速度。



    他这么急切,自然是因为听说了汴京的事情。



    少主的传说,让他大为振奋。



    因为,他也是一个神童!



    范纯仁八岁的时候,就已经跟着胡媛、孙复学习儒家经典,所学一次就通,引得上下都去和范仲淹道喜。



    司马光点头颔首:“少主聪俊仁圣,千古罕见,朝野称颂!”



    “尤为难得的,还是少主于治学上,颇为严谨,年虽幼冲却已颇得古人治学之要……”



    “宫中皆言:官家每日自晨起诵圣人之经,及夜深之时,犹读春秋,方上榻入睡……”



    “此外……”司马光看着范纯仁,满是赞赏的说道:“少主还曾在大内读大行皇帝所遗之书,读到了文正公昔年的《岳阳楼记》,当殿与我等臣子解义言语之中对文正公可谓推崇备至!”



    范纯仁听得,眼睛都泛起了泪光,他是个大孝子,当年范仲淹年迈,他中了进士就回乡守着范仲淹,服侍范仲淹终老,又守孝三年才出仕为官。



    如今,少主幼冲,却已挂念他的父亲,推崇文章。



    这对范纯仁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毕竟,对大宋士大夫们来说孜孜于科举之途,除了得官入仕,施展自身抱负外,最大的动力就在于——进父祖之名于天子御前!



    哪怕是范纯仁之父范仲淹,乃是国家元老,前朝重臣。



    可少主挂念,推崇乃父,依旧是莫大荣誉。



    这个荣誉,对范纯仁来说,远比他自己进用,得到赏识,更能让他激动。



    当即就对着皇城大内拜了一拜:“先臣有幸,文章得入圣心,幸甚!幸甚!”



    司马光颔首微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是哦……



    尧夫也已近知天命矣!


    转瞬,当年那个在洛阳在他面前以晚辈、后进自居的年轻人,也已经老了。



    华发生鬓,司马光蓦然才醒悟。


    范纯仁恭身一拜:“范纯仁见过司马相公!”


    就吩咐左右置酒备宴。


    这一次河中履职,已是范纯仁第二次知河中。

    然后,就拉着范纯仁的手,在这官廨后宅的院子里坐下来,促膝而谈,说道:“老夫自从听说两宫命尧夫入京面圣后,就一直期盼着尧夫,不意尧夫入京竟是这般的快!”



    范纯仁说道:“自得两宫旨意,某星夜兼程,马不停蹄,自河中府疾驰入京……”

    辨认了好一会儿,才疑惑着问道:“尧夫?”



    当年洛阳见到的范纯仁,正直青春风华,风姿倜傥之年岁。

    第一百二十四章 分裂的痕迹 (第1/3页)


    司马光见到范纯仁的时候,几乎有些没有认出来。

    十六七年前,那个年轻气盛,自诩掌握天下真理的范纯仁,在这来来回回的履任中已经死了。



    现在的范纯仁,已经清楚的知道,天下之事绝不是儒者嘴里的仁义道德四个字可以概括的。



    “尧夫此番入京,路上可听说了少主的事迹?”司马光问道。


    范纯仁点点头,对着皇城方向拱手:“祖宗保佑,苍生幸甚,竟降圣君于我朝……故而,某日夜兼程,不舍昼夜而来!”



    河中府到汴京,足足有着八百多里。

阅读我在现代留过学最新章节 请关注无双小说网(www.buxia.org)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